在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福安巷,有四间平常的青砖瓦房,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就坐落在这里。中共满洲省委是东北革命的源头和摇篮,英勇的东北抗日联军便在这里缔造。抗联中有一位叱咤风云的女英雄,红装白马,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,她就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赵一曼。
赵一曼从小聪明好学,在私塾读书成绩优异,并受进步思潮的影响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担任宜宾妇联和学联党团书记时,领导了抵制日货的爱国学生运动,后被党组织先后派往黄埔军校、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,坚定了共产党人的信仰,开始了抗日救国的伟大征程。
赵一曼虽然出生于地主家庭,却有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,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廉洁之风。九一八事变后,她奉上级指示来到哈尔滨,领导了电车工人反日大罢工,击毙了日寇特务机关长及汉奸团总。在调任抗联第三军二团政委后,曾率部攻打日军731细菌部队,在与赵尚志将军并肩作战时,一度被抗联战士误认为是赵尚志总司令的妹妹。1935年秋,在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时,严于律己,从不搞特殊,跟战士们一样吃野菜,穿粗布衣服。她从严治军,为群众分忧解难,跟当地百姓建立了鱼水深情,大家都亲切地称她“李姐”,战士们也亲切地称她为“我们的女政委”。日伪报纸惊叹这位“红装白马”的女英雄,诸多报道令日军胆战心惊,成为他们的眼中钉。在一次掩护赵尚志的战斗中,赵一曼不幸负伤被俘。在日本侵略者的严刑拷打下,她咬紧牙关,视死如归。赵一曼崇高的民族气节,感动了看守警察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,他们冒死救出赵一曼。在奔向游击区的山路上,赵一曼被敌军骑兵追赶,不幸再次被俘,在日军非人的折磨下坚贞不屈。1936年8月,赵一曼被押往黑龙江省珠河,不甘心的敌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问她还有什么要说的,赵一曼只要了纸笔,给她的儿子写了一封永别信,大义凛然,英勇就义,年仅31岁。
赵一曼的儿子是她从莫斯科回国后所生,取名宁儿,希望他的一生能平平安安度过。可在当时国土沦丧、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背景之下,又怎能获得安宁?随后,她被党组织派赴湖北宜昌建立联络站,分发文件,转换组织关系,开辟秘密工作。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奔走宜昌、上海、九江、武汉等地,一边照顾孩子一边从事地下工作,历尽千辛万苦,也不给组织增添麻烦和负担。直到有一天,因为帮助给她提供住所的房东,当掉结婚时的戒指时暴露了身份,不得不把宁儿送到武汉哥哥家寄养,含泪离开扑向她怀里的儿子,毅然决然走上抗战之路,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年轻的生命,成为抗联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。
那是她在东北抗日联军担任团政治委员时,小通讯员在一次袭击日寇的战斗结束后,带回来一只碗,赵一曼以为是拿了别人的,便说在哪里拿的还送到哪里。通讯员高兴地说是在鬼子那里缴获来的,因为他看到政委几天前把她唯一的一只带手柄的搪瓷缸给了小战士,自己又不能按时吃上饭。说是吃饭,其实只是白水煮野菜,这是几个月来的伙食,野菜不足时,甚至摘橡树子压成面来充饥,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留给了伤病员。小通讯员喜滋滋地,在开饭时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大碗高粱米饭,心想这下我们的好政委就能吃顿饱饭了。赵一曼看着满满一碗饭,知道这饭肯定是从病号灶上盛来的,等小通讯员走后,便悄悄来到炊事棚,把饭又倒回锅里,盛起半碗野菜粥。赵一曼不知道,她的这一举动被炊事员老李看到了,当时他默默注视着因吃不饱饭面黄肌瘦但目光坚定的女政委,眼角闪烁着泪花。一碗高粱米饭在现在看来的确不算什么,可在东北抗联异常艰苦的条件下,这一碗米饭比山珍海味还令人垂涎,赵一曼用她的廉洁和爱心赢得了军民的拥护和爱戴。这只大碗后来就当作菜盆放在炊事班里,被抗联战士们传为佳话。
如今,这只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粗瓷大碗,被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,为国家一级文物,被后人永远铭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