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,是最早到达井冈山的红军女战士之一,年轻漂亮,性格泼辣,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,与毛泽东、朱德结下深厚的战友情谊;为了革命,她先后将三个亲生儿子送人抚养,尝尽人间别离之苦;东北解放战争初期,她是铁岭地委第一任组织部部长,也是中共铁岭历史上首任党校校长;她参加革命70多年,自称是“一个革命的幸存者”,身居高位,两袖清风,从不谋求一已私利,晚年对儿女坦露心迹:“只要为了党的利益和需要,我可以舍弃一切,包括生命,因为我不仅是一个女人,更是一名战士。”——她,就是中共历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曾志。
2003年12月19日,央视八套播出的电视剧《延安颂》有一个情节:一位活泼、直爽的红军女战士,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延安后,就急着去拜见毛泽东主席。她来到毛主席住处时,主席正在院子里摆弄炉子烧水,她望着主席的背影没吱声,笑眯眯地踮起脚,猛然拍了一下主席的肩膀,朗声叫道:“老毛!”毛主席一回头,立即惊喜异常,马上拉住她的手问长问短……这一声“老毛”,足见这位年轻女子与毛主席的关系非同一般,俨然很久不见的老熟人一样。这年轻女子不是别人,正是曾志。
时空再回到中国革命初期的井冈山。那时,红军将士时常吃不饱饭,有的战士曾私下里说:“毛主席吃的肯定和咱们不一样。”曾志听闻后半信半疑,为了打消心中的疑虑,她两次赶在饭时突然跑到毛主席家里,径直掀开厨房锅盖,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饭菜,这才相信毛主席真的没搞特殊。从此以后,曾志成为毛主席的坚定支持者,革命信仰至死不渝。
1928年11月,为了转战赣南,经历过出生入死战争考验的曾志,不得不把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送人抚养。她说:“当孩子被抱走时,我不知怎的,顿时难过起来,眼泪直淌。他毕竟是我的骨肉。∥掖盍26天,真是难分难舍。这大概就是母亲的天性吧!”解放后,时任广州市委副书记的曾志辗转多次,终于找到儿子,儿子随养父姓石,名叫来发,在井冈山务农。母子短暂相聚后,石来发又回到了井冈山。曾志没有利用资历和权力为儿子谋个一官半职,儿子也牢记母亲的谆谆教导,在井冈山上踏踏实实当着护林员。
历史的脚步又走过了30年,石来发之子石金龙到北京看望奶奶。他鼓起勇气对奶奶说,要办个商品粮户口,想改变“打赤脚”的命运。没想到,担任中组部副部长的奶奶却这样回答:“金龙,你看咱们今天吃的饭菜,不都是农民种的吗?那你又何苦要转商品粮户口呢?”“我们还能在一起真是不容易!我有多少战友都牺牲了,有的连名字也没有留下……没有他们的牺牲,也不会有咱们的团聚。所以,我是一个革命的幸存者,你们也都是。作为咱们家的孩子,更应该懂得回报。”曾志看似“不近人情”的做法,却恰恰体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胸襟与怀:“开怀天下事,不言身与家。”
曾志是1998年6月21日逝世的。临终前,她让女儿陶斯亮将锁在抽屉里的80多个信封拿出来。每枚信封里装着老人家每月省吃俭用结余下的两三百元钱,而且注有年份月份,排列有序。她再三嘱咐家人:“一定不要扔掉,因为它们可以证明这些都是我的辛苦钱,每一笔都是清白的。”她留下遗嘱,把这6万多元钱全部捐献给“希望工程”。谁不疼爱自己的骨肉?谁又能轻易割舍亲情?可面对国事家事,曾志总是泾渭分明。正因为爱得深沉,她为子孙后代留下的,是远比金钱财富更为重要的红色基因、清廉家风。
原本可以在北京八宝山安息的曾志,却在遗嘱中选择回归井冈山。现在,静卧于井冈山苍松翠竹间的曾志墓,俭朴、肃穆。一块三角形山石墓碑上,没有什么“革命家”的生平简介,只简短镌刻着这样一行字:“魂归井冈,红军老战士曾志(1911.4-1998.6)。”
《孔子家语》言:“昔者,舜弹五弦之琴,造《南风》之诗,其诗曰:‘南风之熏兮,可以解吾民之愠兮。’”静立在曾志墓前,聆听着曾志故事,我不禁感慨:清廉的党风、家风,就是香飘远方的一股股清流,荡涤人心,人心愉悦,更是香飘远方的一款款熏风,暖如春意,春意盎然……